
发表载体: 情报与决策(黑刊)(2003.2-3期)
发表时间: 2003 年
一、科技人力资源
在R&D资源清查中,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全社会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其中主要是参与R&D的人员,也包括直接从事其它科技活动及专门从事科技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1、科技人力资源规模
湖北省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共16773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5051人,分布在2244个有科技活动的组织和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20%,占全省总人口的0.28%,达到每万人28人。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每机构74.75人和46.81人。
湖北省全社会R&D人员(折合成全时当量)共有44544人年,其中全时人员28698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33179人年,分布在1117个社会组织和机构中。R&D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83%,占全省总人口的0.07%,即每万人7人;全时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74%,占全省总人口的0.05%,达到每万人5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77%,占全省总人口的0.06%,达到每万人6人。R&D人员、全时人员和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达到每机构39.87人、25.69人和29.70人。
2、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1)执行机构分布
全省2244个有科技活动的机构中,共有科研机构438个、高等院校40所、企业1401个、其他事业单位354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分别有科技活动人员24486人、20303人、106344人和16599人,分别占14.60%、12.10%、63.40%和9.90%,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在总量规模上占主导地位。
R&D人员按执行机构分,科研机构12164人、占27.30%,高等院校8656人、占19.43%,企业19948人、占44.78%,其他事业单位3776人、占8.48%。尽管R&D人员总量企业仍居主导地位,但相对于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R&D人员较企业所占份额高。
(2)活动类型分布
湖北省科技活动的核心是研究和发展(R&D),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其中基础研究3419人、占7.68%;应用研究12952人、占29.09%;试验发展28172人、占63.25%。试验发展是R&D活动人员的主体。
(3)地区分布
湖北省科技活动人员地区分布呈现出三个梯次。第一个梯次为武汉市,该市集中了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47.40%;第二梯次为襄樊市、宜昌市、十堰市和荆州市,四市科技活动人员分别占全省的9.62%、8.73%、6.53%和5.87%,共占30.75%;第三梯次为黄石市、黄冈市、荆门市、省直管单位、鄂州市、咸宁市、孝感市、随州市、恩施市,共占全省的21.77%。
从湖北省R&D人员地区分布看,武汉市占全省同类人员的55.14%;十堰市、襄樊市、荆州市和宜昌市R&D人员分别占全省的8.82%、8.78%、6.79%和4.96%,共占29.35%;荆门市、黄石市、孝感市、鄂州市、省直管单位、黄冈市、随州市、咸宁市、恩施市占全省的15.56%。
(4)行业分布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湖北省有科技活动的单位超过千家的仅制造业一个行业,达到1173家;超过百家的仅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两个行业,分别为571家和174家;其他8个行业有科技活动的单位均不到百家。在全省国民经济行业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制造业有621家,第2位是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有178家,第3位是农、林、牧、渔业有123家;其他8个行业均没有超过70家的水平。
制造业是湖北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最集中的行业,其中,该行业科技活动人员达86848人,而科学家和工程师49985人,分别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的51.77%和47.58%;制造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也排在第1位,达17870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3187人年、全时人员13758人年,分别占全省R&D人员总量的40.12%、39.75%和47.94%。
在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中,居第二位的是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该行业科技活动人员29370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962人;R&D人员13288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168人年、全时人员8264人年。第3位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该行业科技活动人员18900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547人;R&D人员8115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7387人年、全时人员3475人年。第4位是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业,该行业科技活动人员833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7248人;R&D人员2460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67人年、全时人员1494人年。第五位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01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855人;R&D人员1089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72人年、535人年。
另外,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其农、林、牧、渔业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在本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排序上仅居第7位和第6位,显然与其在全国的地位是不相吻合的,应该大力加强和提高。
在各个行业中,按每个有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机构平均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数量分析,两者均居第一位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这与我省教育大省的状况是吻合的。
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活动人员机构人均数排在第二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第三位是建筑业;第四位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五位是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业。
在R&D活动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机构人均数排在第二位的是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第三位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四位是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业;第五位是制造业。
(5)登记注册类型分布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经济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均占主导地位,其中,全省有科技活动的国有单位达1349家,科技活动人员113867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73529人,科技活动人员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占67.89%和69.99%;全省R&D活动国有单位689家,R&D全时总量35301人,科学家和工程师26094人、全时人员21652人,分别占全省总额的61.68%、79.25%、78.65%和75.45%。
位居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2~3位的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该行业169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2004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228人,分别占同类人员的11.95%和10.69%;104家有R&D活动的企业中有R&D人员4053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013人、全时人员3048人。第3位是有限责任公司,该行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237家,科技活动人员14673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243人、分别占同类人员的8.75%和7.85%。123家有R&D活动的企业中有R&D人员2299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51人、全时人员1738人。
与东南沿海诸省相比,外资机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比重较低。其中有科技活动的港澳台投资单位有55家,科技活动人员1743人以及其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322人分别占1.04%和1.26%,排在第9位;有R&D活动的港澳台投资单位29家R&D人员37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2人、全时人员280人,分别占0.84%、0.82%和0.98%,排在第8位。有科技活动的外商投资单位有52家,科技活动人员3074人以及其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959人,分别占1.83%和1.86%,排在第5位;有R&D活动的外商投资单位22家R&D人员47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46人、全时人员354人,分别占1.07%、1.04%和1.23%,排在第7位。
(6)隶属关系分布
湖北省有科技活动的地方科技机构2035家、占91.13%,中央属科技机构198家、占8.87%。其中地方属科技活动人员10101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62164人,分别占60.23%和59.18%,中央属科技活动人员66714人、科学家和工程师42887人,分别占39.77%和40.82%。
湖北省有R&D活动的地方科技机构960家、占85.94%,中央属科技机构157家、占14.06%。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活动人员地方机构19851人、占44.56%,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365人、全时人员14100人、非全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员5751人,分别占46.31%、49.13%和36.29%;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活动人员中央机构24693人、占55.4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814人、全时人员14598人、非全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员10095人,分别占53.69%、50.87%和63.71%。
从总量上看,我省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大于中央属机构,但从机构平均水平看,我省地方属科技人力资源仅为49.64和20.68远远低于中央属336.94和157.28的水平。
3、科技人力资源省际比较
(1)科技人力资源规模比较
湖北省科技活动人员共16773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5051人,分别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20%和5.13%,均排在全国的第7位。
湖北省全社会R&D人员(折合成全时当量)共有44544人年,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83%,排在全国第9位,其中全时人员28698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33179人年,分别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74%和4.77%,均排在全国第9位。
(2)各执行机构人力资源比较
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为24486人、高等院校中为20303人、企业中为106344人、其他事业单位中为16599人,分别占全国同类人员的比例是4.98%、5.76%、4.97%和6.92%,排在全国的第6位、第6位、第8位和第2位。
湖北省R&D人员按执行机构分,科研机构12164人、高等院校8656人、企业19948人、其他事业单位3776人,分别占全国同类人员的比例是5.32%、5.44%、4.15%和7.08%,排在全国的第6位、第7位、第10位和第3位。
(3)科技活动类型中人力资源比较
我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的研究和发展(R&D)活动中, R&D人员分别为基础研究3419人、应用研究12952人、试验发展28172人,占全国同类型人员的比例是4.30%、5.90%和4.52%,排在全国的第7位、第5位和第9位。
4、湖北省科技人力资源总体评价
湖北省科技人力资源经过多年不断的培育,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人力支撑,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省科技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一定优势,位置居前
2000年,我省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已达167732人和44544人,居全国第七位和第九位,其机构人员平均数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和5.53个百分点,处于上游水平,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基本适应。
(2)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格局已经形成,但地位有待加强
我省科技活动和R&D活动已经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局面,在各类执行机构中,企业配置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分别占63.40%合44.78%,但是,其机构人均人员数量分别为75.97和27.36,在科技活动中低于高等院校居第2位,在R&D活动中低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居第3位。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引进和吸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企业中去,直接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3)科技人力资源地域和所有制结构失衡有待改进
全省各地市科技人力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过于集中的现象,仅武汉市一地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就分别占全省同类人员的47.40%和55.14%,其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超过十个百分点。因此,要加大各地的建设和发展力度,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环境和条件,吸引各种人才,加快地方经济建设。
另外,我省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在各种所有制结构的分布上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过于集中国有单位,67.89%的科技活动人员和69.99%的R&D人员集中在国有单位,其他所有制形式机构科技人力资源严重匮乏。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到其他各种所有制机构中施展才华,同时这些机构也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聚集的条件和环境,大力吸引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科技财力资源
1、科技活动经费资源
(1) 科技活动经费规模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090169万元,占全国同期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重为4.65%,占本省同期GDP的比重为2.55%。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943575万元,占全国同期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27%,其中内部支出881869万元,占总支出93.46%;外部支出61706万元,占6.54%。
(2)科技活动经费的结构
??筹集来源结构
从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来源情况看,2000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673978万元,占61.82%,居于主体地位;来自政府的资金为243653万元,占22.35%,拥有较大的份额;来自事业单位的资金为65823万元,占6.04%;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为65692万元,占6.03%;国外资金3544万元,占0.33%;其他资金为37478万元,占3.44%。
??经费流向结构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为673978万元,其中流向 科研院所9952万元,占企业资金1.48%;流向高等院校33256万元,占企业资金的4.93%;流向企业623640万元,占企业资金的92.53%;流向其他事业单位7130万元,占企业资金的1.06%。
政府资金为243653万元,其中流向科研院所142616万元,占政府资金58.53%;流向高等院校61877万元,占政府资金的25.39%;流向企业32525万元,占政府资金的13.27%;流向其他事业单位6836万元,占政府资金的2.81%。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政府资金的主要受益方。
金融机构贷款为65692万元,其中流向科研院所1714万元,占金融机构贷款的2.61%;流向高等院校1237万元,占金融机构贷款的1.88%;流向企业61302万元,占金融机构贷款的93.32%;流向其他事业单位1440万元,占金融机构贷款的2.19%。企业是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对象。
国外资金为3544万元,其中流向科研院所36万元,占国外资金的1.02%;流向高等院校1343万元,占国外资金的37.9%;流向企业2166万元,占国外资金的61.12%。
??地区结构
2000年, 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按地区呈三个梯次分布,第一梯次为武汉市,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774659万元,占全省总额的71.06%,主体地位明显;第二梯次的襄樊市、十堰市、宜昌市、荆州市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79791万元,占总额的16.49%,平均每市占全省的份额为4.12%;第三梯次的黄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和省直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5720万元,占总额的12.45%,平均每市占全省的份额为1.38%。
??行业结构
从行业分布看,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其中制造业占全省总额的45.85%,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9.52%,社会服务业占19.37%。作为农业大省,全省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仅为6680万元,只占全省同期的0.6%,情况不容乐观。
??登记注册类型分布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布看,2000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国有机构,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594280万元,占全省总额的54.51%,居主导地位;港澳台投资机构,其科技活动经费为216289万元,占19.52%;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129119万元,占19.37%。进一步分析,代表外资力量的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250643万元,占全省的22.99%,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5.01%,对我省科技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股份合作单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这三类施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单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88893万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7.33%,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49%,有待进一步提高。
??隶属关系结构
2000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中央属单位的科技活动筹集额为433580万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9.77%,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7.68%;地方属单位的科技活动筹集额为656589万元,占全省的60.23%,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2.32%。
从机构均筹集额来看,中央属单位为2761.16万元/个,地方属单位为603.95万元/个,仅为中央属单位的24.77%。
??执行部门结构
2000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881869万元,其中科研机构支出184903万元,占全省总额的20.97%;高等院校支出99183万元,占全省总额的11.25%;企业支出569083万元,占64.53%;其他事业单位支出29700万元,占3.37%。企业是科技活动执行的主体。
??内部支出的结构分布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人员劳务费为186558万元,占内部支出的21.15%;固定资产构建为273644万元,占内部支出的31.03%,其中设备购置费为192882万元,占内部支出的21.87%。在外部支出中,科研机构支出7589万元,占外部支出的12.3%;高等院校支出2188万元,占3.55%;企业支出48461万元,占78.55%;其他事业单位支出3459万元,占5.6%,企业与科研结构、高等院校的互动尚显不足。
2、R&D活动经费资源
(1)R&D活动经费规模
2000年全省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348239万元,占全国的3.89%;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4544人年,占全国的4.83%,人均R&D经费7.82万元。
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76.32亿元, R&D经费总支出占GDP比重为0.81%。同期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090169万元,R&D经费总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重为31.94%。
(2)R&D活动经费的结构
??来源结构
2000年全省R&D经费总支出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130949万元,占37.6%;来自企业的资金为151626万元,占43.5%;来自国外的资金为7680万元,占2.2%;其他来源的资金为57984万元,占16.7%。其中政府的R&D经费占政府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高达91.82%,体现出政府支持的侧重点和力度;企业的R&D经费占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为22.5%,呈现出企业的研究偏向于近市场阶段。
??执行部门分布
2000年全省R&D经费总支出中,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R&D经费支出105236万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0.22%;高等院校支出43613万元,占全省的12.52%;各类企业支出188451万元,占全省R&D经费总支出的54.12%;其他事业单位支出10939万元,占3.14%。
从机构均R&D经费内部支出看,不同机构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是高校,为1147.7万元/个,最低的是其他事业单位,为45万元/个,仅仅为高校的4%。
??R&D活动类型分布
2000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为1.46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4.2%;应用研究7.25亿元,占20.8%;试验发展26.11亿元,占75.0%。
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居于主体地位,其中科研院所占54.06%,高等院校占43.15%;在应用研究领域,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三分天下,其中企业最多,占36.29%,其次为高等院校占31.59%,科研院所占27.88%;在实验发展领域,企业优势明显,占62.5%,而第二位的科研院所只占29.48%,不到企业的一半。
??地区分布
2000年全省R&D经费总支出中,位于第一梯次的武汉市的R&D经费支出为204709万元,占全省的58.78%;第二梯次的襄樊市、十堰、宜昌、荆州的R&D经费支出为99496万元,占总额的28.57%,市均7%左右;第三梯次的黄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和省直管单位的R&D经费支出为44029万元,占总额的12.64%,市均1.40%。
??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看,2000年湖北省R&D活动经费支出中制造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相对较多,其中制造业占全省总额的51.46%,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占31.76%,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占12.36%。而作为基础行业的农、林、牧、渔业和作为公共服务事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R&D活动经费筹集额分别为2777万元和231万元,仅占全省同期的0.8%和0.07%,R&D投入的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登记注册类型分布
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看,R&D经费支出中,国有单位所占比重最高,达到74.03%,其次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占11.95%。
从不同登记类型机构均R&D经费支出看,联营单位的经费最高,为900.38万元/个,其次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为400.16万元/个和369万元/个,最低的是其他内资单位,仅仅为48.33万元/个。
分析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机构的R&D经费支出,两类单位合计支出R&D经费11832万元,仅仅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3.4%,说明在湖北的外资机构并未将湖北作为研发的重点。
??隶属关系类型结构
2000年全省R&D经费按隶属关系分,中央属单位R&D经费内部支出为209245万元,占全省的60.09%;地方属单位R&D经费内部支出138994万元,占全省的39.91%。从机构的水平来看,中央原单位机构均投入为1332.77亿元,地方属单位机构均投入为144.79万元,仅为中央属单位的10.66%。
3、科技活动经费资源的省际比较
(1)科技活动经费规模的省际比较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090169万元,在全国位居第6位,仅次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山东,但与排名第一的北京相比,仅占同期北京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29.26%,广东的45.31%。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881869万元,占全国的4.3%,位居第9位,人均科技经费5.20万元,位居第12位,与排名第一的北京相比,仅占北京的42.41%,上海的49.48%。
??-经费筹集额来源的省际比较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090169万元,其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61.82%,绝对值居全国第7,相对值居全国第9位;来自政府的资金占22.35%,绝对值居全国第7,相对值居全国第22位;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占6.03%,绝对值居全国第7,相对值居全国第23位;来自国外资金占0.33%,绝对值居全国第7,相对值居全国第19位。
??内部支出的执行部门省际比较
2000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881869万元,其中高等院校支出占全省总额的11.25%,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科研机构支出占20.97%,绝对值居全国第8位,相对值居全国第18位;企业支出占64.53%,绝对值居全国第8位,相对值居全国第18位,其他事业单位支出占3.37%,绝对值居全国第4位,相对值居全国第19位。
(2)R&D活动经费的省际比较
2000年我省R&D经费支出为348239万元,总量在全国排名第9位,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6%,低于我省GDP占全国的比重4.77%近一个百分点。从相对量来看,我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全国也位于第9位,R&D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重却仅仅排名第20位。
从人均R&D投入水平来看,我省在全国仅排名13位,落后于总量指标的投入水平。科技活动人员的人均R&D经费只有排名第一北京的1/3不到,甚至还低于全国2.78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执行部门的省际比较
2000年,全省R&D经费总支出为348239万元,其中高等院校的R&D经费支出占12.52%,绝对值居全国第5位,相对值居全国第6位,均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显示出较强的实力;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占30.22%,绝对值居全国第7位,相对值居全国第10位;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总支出的54.12%,绝对值居全国第9位,相对值居全国第22位;其他事业单位支出占3.14%,绝对值居全国第8位,相对值居全国第14位。
??经费来源的省际比较
2000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为348239万元,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130949万元,占全国政府资金的比例为4.38%,占本省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为37.6%,位居全国第7位,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活动类型的省际比较
2000年,全省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为1.46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4.2%;应用研究7.25亿元,占20.8%;试验发展26.11亿元,占75.0%。
在全国比较来看,我省应用研究占全省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位居全国第7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所占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在全国排名第16位,实验发展排名第22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总体评价
(1)科技经费资源总体规模较大,但人均规模偏低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090169万元,在全国位居第6位,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881869万元,占全国的4.3%,位居第9位,总体规模较大。但是,从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科技经费看,我省仅为5.20万元/人年,位居第12位,与排名第一的北京相比,仅占其42.41%。
2000年我省R&D经费支出为348239万元,总量在全国排名第9位,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6%,但从人均R&D投入水平来看,我省在全国仅排名13位,落后与总量指标的投入水平。科技活动人员的人均R&D经费只有排名第一北京的1/3不到,甚至还低于全国2.78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2)企业资金在科技活动中起到主体作用,政府资金在R&D活动中作用较强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090169万元,其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673978万元,占61.82%,居于全国第9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为348239万元,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130949万元,占全国政府资金的比例为4.38%,占本省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为37.6%,位居全国第7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科技活动中,政府资金主要流向科研院所,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国外资金主要流向了企业
200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为243653万元,其中流向科研院所142616万元,占政府资金58.53%; 企业资金为673978万元,其中流向企业623640万元,占企业资金的92.53%;流向其他事业单位7130万元,占企业资金的1.06%。金融机构贷款为65692万元,其中流向企业61302万元,占金融机构贷款的93.32%;国外资金为3544万元,其中流向企业2166万元,占国外资金的61.12%。
2000年,湖北省R&D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为130949万元,其中流向科研院所89872万元,占政府资金的68.63%;企业资金为151626万元,其中流向企业126270万元,占企业资金的83.28%;国外资金7680万元,其中流向企业6891万元,占企业资金的89.73%。
(4)基础研究所份额低,应用研究有一定相对优势
2000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为1.46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4.2%;应用研究7.25亿元,占20.8%;试验发展26.11亿元,占75.0%。而同期全国R&D经费支出的类型结构为5.2:16:77.8,基础研究所占份额偏低。
从相对水平看,与其他省市相比,我省应用研究占全省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位居全国第7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5)从地区分布看,武汉市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显
2000年, 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090169万元,按地区分布,武汉市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774659万元,占全省总额的71.06%;同期,全省R&D经费总支出为348239万元,其中武汉市就占据了204709万元,占58.8%,主体地位明显。
(6)在R&D活动中,高校有相对优势,企业相对不足
2000年,全省R&D经费支出部门结构中,高等院校支出为43613万元,较上年增长11.5%,占12.5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8.57%;企业支出为188451万元,占54.1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59.96%,我省在高校这一块投入与整个投入相比较为突出。
与全国各省市比较来看,我省R&D经费支出总额在全国排名第9位。在执行部门结构中,我省高等院校排名第5位,科研院所排名第7位,企业排名第9位,其他机构排名第8位,高校在全国的地位高于本省全部R&D投入的水平。
三、科技基本建设与科技固定资产状况
科技基础条件是科技创新活动顺利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深入分析科技基本建设与科技固定资产状况,有助于了解、比较和明晰湖北科技持续发展的潜力。
1、科技固定资产规模
2000年,湖北科技活动经费的固定资产支出为273644万元,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31.03%,占全国科技固定资产支出总额的4.51%,居全国第7位。其中,科研设备支出为192882万元,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21.87%,占全省科技固定资产支出的70.49%,同比占全国科研设备支出总额的3.93%,居全国第8位。
全省R&D经费的固定资产支出为89993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4.17%,居全国第9位;其中的科研设备支出72771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3.76%,居全国第10位。由于科技固定资产指标更能全面反映全省的科技基本建设状况,以下仅分析科技固定资产情况。
同年,全省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含独立和非独立科研机构)拥有年末固定资产原价2657803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6.52%,居全国第5位;其中科研仪器设备原价961628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6.76%,居全国第5位。全省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年末固定资产的科研仪器设备份额为36.18%,略高于全国34.89%和中部地区35.03%的平均水平。
此外,全省工业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原价14342629万元,同比占全国总额的3.82%,居全国第10名;其中生产经营用微电子设备928495万元,同比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为2.41%,居全国第14名;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的微电子控制率为6.47%,比全国10.25%的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比我国东部省份12.15%的平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比我国西部省份9.32%的平均水平也低近3个百分点,甚至低于我国中部省份6.79%的平均水平。
2、科技固定资产支出结构
(1)登记注册类型分布
从湖北省各类单位科技经费固定资产支出的规模看,国有单位占有绝对优势,支出177773万元,占全省科技经费固定资产总支出的64.97%。外商投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分列2~4名,分别占全省总支出的11.68%、10.83%和4.33%。4类单位固定资产支出合计占全省科技经费中固定资产总支出的比重高达91.81%。科研设备支出的分布状况与之类似。
从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固定资产所占比重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03%)的各类所有制单位主要有外商投资、港澳台资、私营以及联营。其中处于首位的外商投资类单位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固定资产支出比重高达63.3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港澳台资机构的比重也达36.84%。
科研设备支出占固定资产支出的比重方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资、联营、集体以及股份有限公司。
可见,外资机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机构在科技固定资产及其科研设备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与此对应的是,国有经济单位尽管在科技固定资产经费支出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其科技经费的固定资产和科研设备支出份额以及科研设备支出占固定资产支出的比重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仅为29.46%、20.68%和70.20%。
(2)行业分布
从各行业固定资产购建的规模看,制造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分列前三位,合计占全省科技经费固定资产总支出的93.96%。其中,制造业占64.14%,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9.33%,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占10.49%。其余7个行业合计占全省科技经费固定资产总支出的比重仅6.04%。各行业科研设备支出的规模水平与固定资产的支出状况基本一致,制造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仍分列前三位,合计占全省科技经费设备总支出的93.46%。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固定资产和科研设备的支出规模仅居全行业的第6和第7位,占全省的比重仅分别为0.84%和0.69%。
从固定资产购建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居首位,达43.75%,其后超过全省平均值的行业依次为建筑业38.31%,制造业34.16%和农林牧渔业33.01%。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25.93%和30.08%。
从科研设备购建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依次为建筑业38.21%,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29.8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9.09%,采掘业23.80%,制造业22.57%。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未能达到平均水平。
从科研设备购建占固定资产支出的比重看,有7个行业超过全省70.49%的平均水平。其中建筑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的比重均超过90%,分别为99.74%和99.31%。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67.68%、制造业66.06%、农林牧渔业58.12%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执行机构分布
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三类机构中,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固定资产的规模最大,达184220万元,占全省总支出的67.32%,高于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比重(64.43%)近3个百分点;科研设备支出规模同样以企业为最,达123392万元,占全省科研设备支出总额的63.97%,与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比重基本持平。在中央属和地方属企事业单位分组中,尽管二者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规模基本持平,但地方属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支出规模及其科研设备支出规模均高于中央属企事业单位约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有科技活动单位平均固定资产支出规模看,中央属单位优势明显,科技固定资产和科研设备支出规模分别为625.47万元和435.33万元,而地方属单位仅为73.61万元和52.43万元,接近于1个数量级的差异。
从各类科技经费执行机构的固定资产支出占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看,三大类机构仅企业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32.43%,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经费中的固定资产支出较低;科研设备支出占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方面,三大类机构仅高等院校超过全省平均,比重为28.88%,高出全省平均7个百分点,企业则与全省平均基本持平,科研机构则低于全省平均4个多百分点。在中央属和地方属企事业单位分组中,地方属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科研设备支出比重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则均未达到平均水平。
科研设备支出占其固定资产支出的比重方面,在第一种分组中,仅科研机构高于全省平均,达99.32%,固定资产支出基本全额用于购建科研设备;企业与全省平均基本持平,高等院校则低于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在中央属和地方属企事业单位分组中,尽管二者均超过全省平均,但地方属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支出中的科研设备支出份额高达99.32%,高出中央属单位近30个百分点。
(4)地区分布
各市州科技经费中固定资产及其科研设备的支出规模方面,武汉市一枝独秀,在全省占主导地位,同比占全省固定资产及其科研设备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56.94%和61.37%;其后为十堰、宜昌、襄樊、荆州四市,合计占比分别为27.87%和21.21%,市均份额约为7%和5.3%;其余地区合计仅分别占比15.19%和17.42%,市均份额约为1.69%和1.94%。
各市州购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占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比重,有7个市超过全省31.03%的平均水平,最高的是十堰市55.14%,鄂州市53.63%、咸宁市46.19%、孝感市42.46%、黄冈市40.16%均超过40%,分列2~4名。其中,科研设备支出占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方面,有6个市超过全省21.87%的平均水平,最高的是鄂州市46.43%,其后是咸宁市43.25%,其余市州的比重均未超过40%。武汉市的两项比重分别为28.19%和21.42%,均未达平均水平,分居全省第8和第9名。
科研设备支出占其固定资产支出额的比重方面,有9个市超过全省70.49%的平均水平,最高的是咸宁市93.64%,是唯一超过90%的市,其后有鄂州、荆门、黄石、随州四市的比重超过80%。武汉市75.98%,排全省第6位。
3、湖北省科技经费固定资产支出的省际比较
(1)科技机构(含独立和非独立科研机构)年末固定资产规模比较
全省全部科技机构2000年拥有年末固定资产原价2657803万元,占全国的份额为6.52%,居全国第五位;其中科研仪器设备原价961628万元,占全国的份额为6.76%,居全国第五位。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的科研仪器设备比为36.18%,居全国第10名,低于北京(第3名)、浙江(第4名)、陕西(第6名)、江苏(第7名)和广东(第10名)。
(2)工业企业微电子控制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规模比较
2000年,全省工业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原价14342629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3.82%,排第10名;其中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928495万元,同比占全国的份额为2.41%,低于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原价占全国的份额1.4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名;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的微电子控制率为6.47%,居全国第17位,不及周边的四川省(12名)和河南省(16名),比全国第一的安徽省(18.91%)低近12.5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中部地区6.79%的平均水平。
(3)科技固定资产支出整体规模比较
2000年,全省科技固定资产支出规模排全国第7名,科研设备支出规模排第8名,分别是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省的32.71%和27.81%。科技固定资产支出的科研设备份额(B/A)和固定资产支出占本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则分别位居全国第30名和第12名。
(4)各类执行机构固定资产支出规模比较
??科研机构固定资产支出规模比较
2000年,湖北省科研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固定资产支出49174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4.89%;其中科研设备支出32842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4.92%,均居全国第6名。两项规模占全国第一名??北京市的比重分别为17.15%和18.07%。固定资产支出中科研设备支出的份额(B/A)和固定资产支出占本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47%和26.59%,分居全国第15名和第3名。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支出规模比较
全省2000年高等院校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固定资产支出28838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10.51%;科研设备支出28641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10.54%,均居全国第2名。固定资产支出中科研设备支出的份额(B/A)和固定资产支出占本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分别为99.32%和29.08%,分居全国第8名和第26名。
??企业固定资产支出规模比较
2000年,湖北省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固定资产支出184220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4.04%;科研设备支出123392万元,同比占全国的比重为3.27%;分别位居全国第7名和第10名,规模分别相当于第一名广东省的23.81%和19.03%。固定资产支出中科研设备支出的份额(B/A)和固定资产支出占本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98%和32.43%,分居全国第30名和第16名。
4、总体评价
(1)科技固定资产及科研设备建设投入不足
湖北省科技活动中的基本建设呈现出“一高一低”的特征,即科技经费中固定资产支出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但其中的科研设备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特别是科研设备购建费占固定资产支出总额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000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固定资产支出平均比重为29.62%,科研设备支出平均比重为23.91%,固定资产支出中的科研设备支出平均比重为80.71%。而同期湖北省的三项指标值分别为31.03%、21.87%和70.49%。对科技创新条件建设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将影响湖北科技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
(2)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更加重视科技经费的固定资产投入,体现了市场竞争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积极作用
2000年,尽管湖北登记注册为国有经济的单位在科技经费的固定资产投入绝对规模上在所有10种注册类型单位中占有绝对优势,占全省总额的64.97%,但从固定资产支出占各自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比重,即固定资产投入的相对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资企业占有明显优势。可以说,这些企业更加注重科技经费对固定资产、科研设备即科技基本建设的投入和科技能力的培育。市场的压力、制度的优化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及科技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湖北的现实选择。
(3)科技基本建设的企业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科研、教育系统对科技基本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2000年,从科技经费中固定资产支出的国民经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已经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支出规模同比占全省总额的64.14%,培育科技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投入主体格局基本形成。但全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的微电子控制率仅位居全国地17名,低于全国及东、中、西部平均水平,装备现代化进程急待加快。同时,一方面,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科技经费固定资产投入比重方面,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两个行业作为湖北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经费中的固定资产支出份额均没有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各执行机构科技经费的固定资产投入比重方面,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三大科技创新主体中,同样只有企业超过全省平均投入水平。在我省企业虽已成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但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十分不足的严峻形势下,科研和教育系统的辅助支撑作用受科技基本建设保障不力的影响,实际上难以持续发挥。
(4)科技基本建设投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但次强科技基本建设区域正在形成
考察湖北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固定资产支出的地区分布状况可知,武汉市的核心地位依然不可动摇,投入规模各项指标均占全省总额的55%以上。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襄樊??十堰、宜昌??荆州等区域的科技基本建设正在快速发展,2000年,襄樊??十堰相关地区的科技固定资产支出占全省总额的份额已经接近20%,宜昌??荆州相关地区所占份额也已达到约12个百分点,可望成为环武汉科技基本建设强区的有力补充。
(5)科技固定资产存量在全国的地位略好于增量,但固定资产的科研仪器设备份额较低
统计显示,2000年全省全部科技机构的年末固定资产规模及其中的科研仪器设备规模均居全国第5位,而同期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用于固定资产及其中的科研设备支出的规模分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但科研设备条件建设状况,即科研设备占科技固定资产的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却不容乐观。从存量看,全省科技机构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中的科研仪器设备份额为36.18%,居全国第10名;从增量看,全省科技固定资产经费支出中的科研仪器设备支出份额为31.03%,居全国第12位。
(6)企业科技固定资产建设在全国的地位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科研仪器设备条件建设滞后
据统计,全省企业2000年的科技固定资产经费支出规模排全国第七,比较靠前,但与同期高等院校第2名和科研机构第6名的地位相比,企业科技固定资产建设还略有差距。进一步考察科研设备条件建设状况,即科研设备支出占科技固定资产支出的比重,高等院校居全国第8位,科研机构排第15名,而企业仅排全国第30名,倒数第2,企业科研仪器设备的建设明显不足。
四、科技项目(课题)状况
1、科技项目(课题)概述
2000年,湖北省科技项目(课题)共21533项,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62093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1255人年,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476360万元。
从全国比较来看,湖北省科技项目(课题)数占同期全国科技项目(课题)数的5.22%,位居全国第7位;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同期全国的4.72%,居全国第9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占全国的4.61%,居全国第9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占同期全国科技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的3.67%,居全国第10位。
按科技项目(课题)的数量平均看科技资源的状况,2000年,我省平均每个项目(课题)投入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88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92人年;每个项目(课题)的内部支出为22.12万元/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湖北省R%D项目(课题)共9470项,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27153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0184人年,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154555万元。
从全国比较来看,湖北省R&D项目(课题)的状况基本与科技项目(课题)的状况相似,处于全国中上游的水平。其中R&D项目(课题)数占同期全国科技项目(课题)数的4.66%,位居全国第7位;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同期全国的4.8%,居全国第8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的4.8%,居全国第8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占同期全国R&D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的3.3%,居全国第10位。
2、科技项目(课题)的结构
(1)科技项目(课题)的结构
??执行部门分布
从不同执行部门看科技项目(课题)的情况,企业是科技项目(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占项目(课题)数的49.37%,占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46.9%,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47.75%,占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的61.99%。
按科技项目(课题)的数量平均看科技资源的状况,科研机构的优势比较明显,其中平均每个项目(课题)投入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7.05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11人年;每个项目(课题)的内部支出为53.89万元/项,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登记注册类型分布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是承担项目(课题)的主体,其次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单位占项目(课题)数的79.56%,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76.31%,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的64.21%。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的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占全省的3.21%,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全省的2.89%,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的5.65%,远远低于这两个单位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占全省的比例22.99%。
??行业分布
在国民经济11个大行业分类下,制造业是承担科技项目(课题)的主体行业,其次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中,项目(课题)数中制造业占35.67%,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9.4%;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制造业占43.09%,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占27.89%;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制造业占55.93%,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占26.82%。
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在科技项目中承担的比重过低,其科技项目(课题)数分别占全省的2.08%和0.74%,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全省的1.58%和0.79%,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仅占全省的0.96%和0.35%。
??地区分布
在全省14个地区中,科技项目(课题)的分布状况,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的武汉市承担的项目(课题)最多,其在科技项目(课题)数中占全省的67.44%,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占60.94%,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占到62.13%;第二梯次的襄樊市、十堰、宜昌、荆州的项目(课题)数占全省的19.07%,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占24.52%,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占到23.76%,四市平均项目数、项目人员、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4.76%、6.13%、6.0%;第三梯次的黄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和省直管单位的项目(课题)数占全省的13.5%,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占14.53%,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占到15.13%,市均项目、人员、经费分别占全省的1.5%、1.60%、1.70%。
(2)R&D项目(课题)的结构
??R&D项目(课题)的执行部门分布
从不同执行部门看R&D项目(课题)的情况,高等院校承担的R&D项目(课题)的占项目(课题)数最多,占全省的64.89%,科研机构的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最多,占全省的32.35%,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47.75%,企业的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最多,占全省的42.53%。
??R&D项目(课题)的活动类型分布
从R&D项目(课题)的活动类型看,项目(课题)数中应用研究所占比重最高,为4379项,达到46.24%;项目(课题)折合人员全时当量中实验发展所占的份额最多,为13853人年,达到全省的51.02%;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实验发展为103707万元,占全省的最大份额,达到67.10%。
??项目(课题)合作形式分布
2000年全省R&D项目(课题)按合作形式分布,独立完成的课题(项目)占据主体地位,其中在项目(课题)数为7390个,中占全省的78.04%;项目(课题)折合人员全时当量为19418人年,占全省的71.51%;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为109392万元,占全省的70.78%。
??项目(课题)来源分布
从R&D项目(课题)的来源情况看,不同来源情况的课题差别明显。其中,项目(课题)数中国家科技项目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3.40%;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国家科技项目和自选科技项目所占份额较大,分别为31.97%和30.32%;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自选科技项目经费支出达到67103万元,占全部项目(科技)经费的43.42%。
??项目(课题)的地区分布
R&D项目(课题)地区分布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的武汉市承担的项目(课题)最多,其在R&D项目(课题)数中占全省的78.17%,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占60.49%,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占到50.7%;第二梯次的襄樊市、十堰、宜昌、荆州的项目(课题)数占全省的13.8%,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占27.4%,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占到32.27%,四市市均R&D的项目、人员、经费分别占全省的3.45%、6.85%和8.07%;第三梯次的黄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和省直管单位的项目(课题)数占全省的8.03%,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占12.12%,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中占到17.03%,市均项目、人员、经费分别占全省的0.89%、1.35%和1.89%。
3、省际比较
(1)科技项目(课题)隶属关系的省际比较
本省中央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数位居全国第四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居第9位,均高于地方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情况;从强度上比较,地方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均投入为20.51万元,虽然低于中央属单位的24.17万元,但其在全国的相对排名第18位却略高于中央属单位的23位。
(2)R&D项目(课题)隶属关系的省际比较
分析R&D项目的隶属关系情况,从总量上看,本省中央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数位居全国第3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居第7位,均高于地方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情况;从强度上比较,地方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课题)均投入为23.48万元,虽然低于中央属单位的24.49万元,但起其在全国的相对排名第11位却略高于中央属单位的23位。
(3)科研机构项目(课题)的省际比较
2000年湖北省科研机构承担科技项目(课题)2241项,占同期全国科技项目(课题)数的3.73%,居第7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120766万元,占全国的4.37%,居第6位;项目均投入53.89万元,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R&D项目(课题)数1266项,占全国的3.71%,居第5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91533万元,占全国的4.32%,居第6位;项目均投入72.3万元,居全国第8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高等院校项目(课题)的省际比较
2000年湖北省高等院校承担科技项目(课题)7075项,占同期全国科技项目(课题)数的5.17%,居第7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45252万元,占全国的5.63%,居第7位;项目均投入6.4万元,居全国第9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R&D项目(课题)数6185项,占全国的5.85%,居第6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34676万元,占全国的5.61%,居第5位;项目均投入5.61万元,居全国第8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5)企业项目(课题)的省际比较
2000年湖北省企业承担科技项目(课题)10631项,占同期全国科技项目(课题)数的5.73%,居第5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295282万元,占全国的3.26%,居第9位;项目均投入27.78万元,居全国第27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R&D项目(课题)数1577项,占全国的3.02%,居第14位;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97879万元,占全国的2.37%,居第13位;项目均投入62.07万元,居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总体评价
(1)科技项目(课题)规模较大,但强度较低
2000年,湖北省科技项目(课题)总体规模较大,项目(课题)数、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等各项指标均保持在全国的8-10位,与科技活动资源和R&D活动资源规模在全国的位置基本相当。但从项目(课题)的强度看,较总体规模在全国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差距。
2000年,我省平均每个项目(课题)投入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88人年,低于全国平均的3.19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92人年,低于全国平均的2.17人年;每个项目(课题)经费的内部支出为22.12万元/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1.84万元/项的69.47%。
(2)企业承担的项目(课题)规模大,科研机构承担的强度高
从科技项目(课题)的规模看,企业是科技项目(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占项目(课题)数的49.37%,占项目(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46.9%,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47.75%,占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的61.99%。
但从科技项目(课题)的强度看,科研机构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其平均每个项目(课题)投入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7.05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11人年;每个项目(课题)的内部支出为53.89万元/项,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3)项目(课题)的外向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0年全省R&D项目(课题)按合作形式分布,独立完成的课题(项目)占据主体地位,其中在项目(课题)数占全省的78.04%;项目(课题)折合人员全时当量占全省的71.51%;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的70.78%。而与其他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课题)数仅占全省的21.96%;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的29.22%。这种局面不利于知识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科技活动成果
从科技活动的属性来看,科技活动成果主要是指专利、论文和专著,它是社会知识积累和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资源。
1、科技活动成果规模
2000年,湖北省各类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共有专利申请数1390件,占全国份额的3.95%,其中发明专利610件,占全国份额的4.77%;拥有发明专利702件,占全国份额的3.37%;发表科技论文38749篇,占全国同类指标的6.36%;出版科技著作1561种,占全国同类指标的4.88%。
湖北每10万人拥有专利申请数2.33件,其中发明专利件数1.02件;拥有发明专利1.17件;发表科技论文65.01篇;出版科技著作2.61种。
2、科技活动成果结构分析
(1)各类科技活动成果完成机构分布
??专利
在各类专利成果中,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分别为934件、376件和556件,全部占同类指标的60%以上;高等院校分别为273件、146件,居第二位;其他事业单位101件、47件和90件,居第三位;研究机构为82件、41件和56件,居第四位。
??科技论文
在各类机构中,科技论文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数量为29187篇,达到75.32%,其他事业单位为5912篇,科研机构3401篇,企业249篇。
??科技著作
出版科技著作最多的仍然是高等院校,数量达1275种,其他事业单位为175种,科研机构107种,企业仅有4种。
(2)各类科技活动成果的登记注册类型分布
按机构登记注册类型,湖北国有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主导地位,分别为817件和394件,占58.78%和56.13%。
在企业完成的科技活动成果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也是首位,达到362件和248件,分别占同类指标的38.76%和44.60%。
(3)地区分布
各类科技活动成果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武汉市占绝对优势地位。四类成果中,武汉市专利申请数966件,占69.50%;拥有发明专利424件,占60.40%;发表科技论文32113篇,占82.87%;出版科技著作1341种,占85.91%。而其它市州的这四类科技成果的数量均较小。
(4)行业分布
按行业分析,我省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居第一位,分别是892件、364件和508件;其次,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专利申请数为264件,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44件;第三位是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分别是为314件、58件和85件。
3、省际比较
(1)专利成果比较
湖北省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3.95%,居第8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77%,居第8位;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的3.37%,居第10位。总体情况与湖北在全国的科教大省地位有一定的差距。
(2)专利成果完成机构的比较
按专利成果完成机构分,湖北科研机构专利申请占全国同类机构的比重为2.87%,居第9位;发明专利申请占全国的比重为2.36%,居第9位;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占全国的1.60%,居第16位。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中流与我省科技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同类机构的比重的7.56%,居第5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7.01 %,居第5位。这与我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的地位基本吻合。
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同类机构的比重为3.39%,居第10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47%,居第8位;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占全国的3.44%,居第11位。与湖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基本适应。
其它事业单位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同类机构的比重为8.49%,居第4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8.19%,居第3位;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的8.52%、居第4位。这类机构的专利成果产出在全国的地位明显好于其他几类机构。
(3)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比较
我省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著作的数量分别占全国同类指标的6.36%和4.88%,居第2位和第7位。科技论文的指标明显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湖北省科技活动成果总体评价
(1)科技活动成果总体规模较大,但成果构成有待完善
2000年,我省科技活动成果中,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3.95%和3.37%,居全国第8位和第10位。全部专利合计占全国份额的3.73%,居第9位,属中等偏上的水平。
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占全国的份额为6.36%,居第2位;出版科技著作的数量占全国的4.88%,居第7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相比较而言,我省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的发表和出版的数量好于专利成果的产出,说明我省的科技活动有更重视科技论文的发表和科技著作出版的倾向,这对当前我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参与社会竞争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专利意识,加大专利战略的实施力度,才能不断提高我省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已经建立,主体结构有待调整
在专利成果中,按完成部门分类,企业拥有的专利成果占全省专利成果的71.22%,远远超过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的三者之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已经建立。而且在执行机构企业的专利成果产出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也达到40.94%,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为16.31%,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14.43%紧随其后;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以3.36%和3.29%分列倒数第三、四名。因此,要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的创新热情和专利保护意识,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要重视专利项目的研发工作,提高专利技术成果的保护水平,共同实现提高我省的创新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
(3)行业和区域空间结构失衡
在统计的11个国民经济行业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布电影、电视业拥有的科技成果份额占全省的65.26%,居第一位,其次是社会服务占19.68%,第三位是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0.18%。第四位才是制造业占3.53%。因此,要大力推进工业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也是提高我省经济活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区域分布上,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优势,其科技成果拥有量占全省的82.18%,居第1位。其次是荆州市仅占4.08%,第3位是黄石市为2.63%,第4位是十堰市为2.30%。因此,在充分发挥武汉龙头带动作用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使全省各地的科技创新活动都能够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均衡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省的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和进步。